多 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(Glioblastoma multiforme,簡稱GBM),屬於神經膠質瘤的一種,是所有惡性腦瘤裡惡性程度最高,也是最常見的原發性腦瘤,包括前陽明醫學院院長韓偉、愛德華 甘迺迪等名人,都因此病離開人世。惡性腦瘤擴散程度迅速又難以根除,一旦確診後,通常已是晚期,患者平均壽命往往只有1年左右,5年存活率更只有 3.4%。

  復發率極高 患者生活品質差

  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平均每年新診斷病例約200人至300人,而仍有部 分患者未被診斷出來。台北榮民總醫院一般神經外科主任陳敏雄表示,一旦腫瘤變大,壓迫腦內組織,就會造成腦水腫和顱內壓力升高;隨著腫瘤壓迫大腦區域不 同,可能會有視力模糊、語言和意識功能等中風症狀,顱內壓力升高到一定程度之後,患者甚至會癱瘓、昏迷,最後只能臥床靠儀器維持生命。過去治療以手術切除 為主,屬於浸潤性極高的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,因為只能在盡量保持神經功能完整的前提下切除,所以即使進行外科手術,完全清除仍非常困難,容易造成癌細胞 殘留,導致腫瘤復發,根據醫師臨床經驗,復發率幾乎高達100%。

  患者接受開顱手術後,傷口癒合需約2個月,再配合化學治療與放射線 治療6週,會產生噁心、抵抗力差、掉髮或灼燒等症狀,還得反覆出入醫院,常使患者身心俱疲,若病情惡化,最後的時光只能在床上度過,不僅生活品質差,連照 顧的親屬亦大受影響。此外要強調的是,手術為確定診斷的第一步,惟有開顱手術,盡量將大量的腫瘤切除,才能得到正確的診斷,並使腦壓降低,使神經功能有所 改善。

  標靶抑制血管新生 扼殺腫瘤成長

  昔日對於治療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之預後,一直沒有明顯改善,因浸潤性高 的癌細胞不易被手術根除,且對化療與放療有抵抗性,腫瘤縮小效果有限,若劑量過高則會產生副作用,或影響腦功能。衛生署核准的血管新生抑制劑標靶藥物,原 本用於治療大腸直腸癌,在2010年也被核准用於治療復發的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。陳敏雄主任指出,腫瘤擴大需增生許多血管以獲取養分,而血管新生抑制劑 可阻斷其新生,使血管萎縮,腫瘤得不到養分將逐漸死亡;根據臨床研究,此標靶藥物可為患者增加平均4.2-5.6個月無症狀惡化存活時間。

   陳敏雄主任提到,曾有一名約50歲的男子,同時罹患3顆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,這種多發性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是最惡性之腦瘤,平均存活約6個月,醫師 評估後,先以手術切除1顆腫瘤,但不到3個月又隨即復發,男子癱瘓喪失意識,只能臥床度日。後自費使用標靶藥物,不但重拾鼓棒回到舞台上表演,還能與家人 一起至香港旅遊,大大突破了6個月的存活期之說,存活了14個月。

  台北榮總治療團隊 全方位照護腦瘤患者

  隨著醫 療進步,病症治療不再只有單一模式,而是依照患者狀況不同,提供最適合的醫療方式。目前台北榮民總醫院由擁有超過22年神經外科經驗的陳敏雄主任,帶領惡 性腦瘤治療小組,結合各部門專業醫療人才,優先參考國外治療準則,在治療過程相互合作,提供患者全方位的專業諮詢與個人化醫程;陳敏雄主任深切表示,醫師 應站在患者角度思考,藉由團隊一起評估判斷,提供患者更多治療機會和可能性,讓他們不再輕易被放棄,這是醫療團隊被建立的重要意義。

   近幾年來隨著新型藥物的發展,以及醫療服務的改善,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的存活狀況正逐漸提升,此疾病多好發於45歲到65歲,但近年來年齡也有逐漸向下 的趨勢,陳敏雄主任呼籲,中年的民眾若有長期的頭痛症狀,最好能至各大醫院做完善的身體檢查,早期發現早期治療,降低惡性腫瘤對生命的危害,若是被診斷出 來罹病,建議再尋求第二意見以確保無誤,攸關生命大事,一定要謹慎小心。

中時健康:http://health.chinatimes.com/contents.aspx?cid=6,58&id=14288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病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